中新網5月8日電樓梯上,過道里,行人匆匆而過;站台前,乘客排成一列列筆直的長隊,靜靜地候車;電子指示牌自動更新,發佈下一班車的進站時間。日本《新華僑報》刊文稱,在日本,此種情景頻繁上演的場所,非電車站莫屬。若逢上下班高峰和假期,以“人頭攢動”形容此處客流量之密集,並不為過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與中國的路面電車不同,日本的電車,更多地是指在軌道上運行的電氣列車,車廂少則幾節,多則十幾節,車頭和車尾均有駕駛室。雖然早在上世紀70年代,私家車在日本即已普及,時至今日,電車仍然是絕大多數日本人外出時的首選。統計數據顯示,目前,全日本的鐵路總長度達2.7萬公里,每年有226.3億人次乘坐電車。
  城市,尤其大中型城市,為確保出行暢通,緩解擁堵,必然要將公共交通置於優先發展的位置。鑒於日本國土面積狹小、人口密度大的現狀,迅速實現大批人群的位置轉移,提高土地的利用率,向地下延伸,建立完善發達的軌道交通體系,不失為可行之舉。
  為了便於區分,日本的軌道交通線路圖,每條線路都有名稱並用不同顏色標註,不同線路的交叉處,往往有換乘站。由於不同線路覆蓋了各個區域,面對日本城市尤其東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的交通線路圖,難免產生眼花繚亂、目不暇接之感。
  儘管如此,對日本軌道交通的便利和快捷有親身體驗,就不難理解它為何擁有高人氣。除了不存在堵車和發車間隔短,其準點率更高達97%。之於時間觀念強烈、視遲到為失禮的日本人而言,只要按照既定計劃乘上車,遲到,是不必擔心的。在忙碌緊張的現代社會,便利快捷的交通出行,既與快速的生活節奏相適應,又確保、提高了個人和全社會的效率。
  日本的站台依照行駛路線設置。不僅城市內部,往來於不同城市,確定了目的地,即有多個車次可供選擇。例如,從新大阪前往京都,除了利用JR京都線,還有從關西空港發車、一站直達的電車。即便同一條線路,也根據進站次數,分為普通、快速、新快速等。JR京都線的普通、快速、新快速,在線路圖上分別標識為深藍、湖藍和淺藍色。種類眾多,拓寬了選擇範圍,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。
  由於路線多且人流密集,日本規模較大的電車站不在少數。對車站內部和周邊空間充分利用的結果,就是在運輸之外衍生了購物、娛樂等多種功能。
  日語中的駅前一詞,特指車站周邊一帶,這樣的地區往往繁華熱鬧,商家雲集。JR大阪站附近,有阪急百貨、阪神百貨、withy地下商業街,東京新宿站的5條地下商業街,總面積以10萬4500平方米位居日本第一。此外,便利店、飲食店、書店、商場、電影院,在車站內同樣應有盡有。即便在站台內,也可以找到小型便利店、自動販賣機甚至飲食店。雖然面積不大,但日常用品一應俱全,服務周到細緻。這種集交通、購物、娛樂、聚會等功能於一體的設計,便利生活自不待言,客流量的增加,勢必為其帶來經濟收益。
  當然,價格優勢是不能不提的。日本人很少有工資之外的其他收入,於是,精打細算成為必須。日本的停車場收費從每小時幾百至上千日元不等,加之“殘業”傳統,開車上班單是停車費,每天也至少要花幾千日元。電車的票價從一百多日元起步,分段計價。不確定怎樣買票划算,可以先買一張最便宜的,到達目的地後,再利用精算機算出應補的票價,避免浪費。顯然,後者更為經濟實惠。
  而且,乘車行駛的過程同樣樂趣無窮。乾凈、安靜,是許多初次來日者對日本車廂最深刻的印象。的確,這裡,大聲喧嘩、打電話都是不允許的。即使交談,也會儘量放低聲音,避免影響他人。集體對規矩的遵守,營造了舒適的乘車環境。
  再就是“接地氣”。鐵道兩側,商店、住宅等隨處可見,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;遠離都市繁華之地,白牆灰頂的和式建築,在藍天綠樹的映襯下,越發顯得幽靜。在壓力加大、節奏緊張的日本社會,這種旅途中的視覺和心靈享受,有著消除疲勞之效。而生活,原本也應該這樣有張有弛。(李喆)  (原標題:日媒:軌道交通何以融入日本人的生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43ljjln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